随着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,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们的影响日益增大,不仅心身疾病显著上升,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也日益增高。可是人们对这些疾病威胁健康的严重性的认识,还远远没有跟上疾病的变化。
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同义词。人们的精神活动包括认知.情感和意志行为三个重要方面。认知过程是从最简单的感觉和知觉,到复杂的智力.思维功能。情感过程是人们对事物体验的表态,如:喜.怒.哀.乐和综合的情感表达。意志行为活动,是指日常生活.工作及社会活动中,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而采取的自觉行动。以上三个基本活动经常处于协调统一的整合状态时,人们才能保持良好的精神功能,这就是正常的精神活动。
精神活动是高度协调.完整统一的表现。倘若认知.情感和意志行为过程任何方面发生异常,或不协调一致,必将影响到整个精神活动;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时,既可出现精神症状,既构成某种精神疾病。
精神分裂症:多发于青少年。早期症状可见对人冷淡,不愿交往,学习或工作能力下降,生活懒散等。到一定严重程度时,则表现为思维活动零乱,联想困难,离奇的妄想或幻听.幻视,情感平淡或表情呆滞,活动减少或行为退缩,严重者日常生活也难以自理,无自知力,并拒绝治疗。
情感障碍:也称躁狂抑郁症。表现以情感异常为主要症状。若情感高涨,讲起话来滔滔不绝,活动亦随之增多,这是躁狂症;反之,情绪低落,沮丧,甚至抑郁,思维活动缓慢,交谈困难,动作减少或抑郁,这是抑郁症。情感障碍呈发作性,在每次发作后有缓解期,此时表现正常,但仍可周期性发作。
精神症:多发病于青壮年,起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和个性素质有关。焦虑及神经衰弱就属于这类。神经症的表现较多,主要以心烦.焦虑.紧张.躯体不舒.恐惧.记忆力下降和睡眠障碍等症状较为常见。病人自知有病,能主动求医,叙述病情很详尽,惟恐有什么遗漏,治疗心切。这是精神疾病中患病人数最多的一种。
关于精神疾病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。
一是遗传因素:有些病人确实有家族精神病遗传史,如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的病人。但遗传关系只是发病因素之一,不是决定因素。
二是个性素质因素:某些不健康的个性特点,似乎有易发病倾向,如孤僻.怕羞.敏感多疑.对人冷淡不愿交往.好空想或幻想.无任何表态等。个性上的弱点是可以改变的,不是发病的必然因素。
三是心理社会因素:社会经济.文化越发达,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也越高。在现代社会中,工作的紧张.竞争,人际关系的复杂,心理应激增多,意外事件的发生以及应付家庭矛盾等等,是不可避免的.经常遇到的事情。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,就要学会处理.应付上述事件。
情感总是同我们形影不离,但却会不断地发生变化。它们可以改变我们的世界观,以及我们对自身的看法。